塑料快递包装99%不能有效利用?认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

来源:塑料机械网原创
编辑:四夕
2020/11/16 17:25:40
46620
导读:为了减轻快递包装带来的环境压力,节约资源、友好消费,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以联合公告形式发布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规则》,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正式落地实施。
  【塑料机械网 编辑视角】大家陆续收到了双十一的快递,而#塑料快递包装99%不能有效利用#的话题也随之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中国快递发货量快速增长,仅今年11月1日-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就处理了快件39.65亿件。目前中国纸质类快递包装材料有80%能够被回收利用,而塑料类快递包装废弃物由于回收价值低,有99%都得不到有效利用。
 
  为了减轻快递包装带来的环境压力,节约资源、友好消费,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以联合公告形式发布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规则》,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正式落地实施。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以《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技术要求》为依据,从资源、能源、环境和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目前,将快递行业中使用量大面广的包装箱、胶带等10种产品已被纳入了第一批认证目录,要求这些产品采用天然、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原材料,无刺激性气味,可多次循环使用,并严格控制产品重金属含量等。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
 
  ●封套: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快递封套。
 
  ●包装箱: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快递包装箱、免胶带包装箱。
 
  ●包装袋:以可生物分解的原材料制成的包装袋。
 
  ●集装袋:以天然、化学纤维为原材料制成的集装袋。
 
  ●电子运单: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电子运单。
 
  ●植物类填充物: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填充物。
 
  ●塑料填充物:以可生物分解的原材料制成的填充物。
 
  ●悬空紧固包装: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悬空紧固包装。
 
  ●胶带:以可生物分解的原材料制成的胶带。
 
  ●可重复使用型快递包装:以对环境和健康危害小的原材料制成可重复使用的封套、包装箱、集装袋等。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标志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实行统一的认证标志管理,认证标志的样式和使用应符合《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标志
 
  《认证规则》指出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模式为初始检查+产品检验+获证后监督,原则上,按照快递包装产品的类别、材质、加工工艺等划分认证单元。认证证书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内,通过认证机构的获证后监督确保认证证书的有效性,期满后进行监督审查,合格即可续期。获证后的产品或生产者、生产企业等信息发生变化时,认证委托人应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委托。
 
  ●初始检查。认证机构应根据认证委托资料制定初始检查方案,明确初始检查内容、时限等要求,检查内容包括质量保证能力、产品一致性等。初始检查应覆盖认证产品的所有加工场所。必要时,认证机构可到生产企业以外的场所实施延伸检查。
 
  ●产品检验。认证机构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明确检验样品要求、样品数量、检验项目等信息,并确保全过程可追溯。认证委托人应保证其所提供的样品与实际生产产品一致。检测机构对样品真实性有疑义时,应向认证机构说明,认证机构应作出相应处理。
 
  ●获证后监督。为保证产品持续符合认证要求,在证书有效期内,认证机构应持续进行获证后监督。获证后监督内容包括:质量保障能力监督检查、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以及必要时的产品检验(全部或部分)。获证后监督可不预先通知获证方,可采取现场检查、市场抽样等方式进行监督。认证机构应对获证后监督结果进行评价,符合要求的,应作出保持其认证资格的决定;不符合要求的,认证机构应该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置。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框架
 
  3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
 
  10月10日,国家邮政局印发《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技术要求》。
 
  10月30日,两个部门以联合公告形式发布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规则》,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正式落地实施。
 
  “一‘意见’、一‘要求’、一‘目录’和一‘规则’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基本建立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框架。”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副主任、二级巡视员侯延波这样表示。
 
  电商快递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资源的消耗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快递包装废弃物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了制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发展绿色物流已然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受政策倒逼和市场驱动,生态环保加速体现竞争优势,企业生态环保差异化也将进一步提速。
 
  未来,邮政快递业仍将处于高位运行发展态势,生态环保压力将持续存在,如何在支撑行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尽更大可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当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热门评论

上一篇:未来工厂与云上科技,共建行业发展新格局

下一篇:“6+4+4”与“1+1+N”: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心中有数”

相关新闻